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雞同鴨講」再現江湖



最近政壇性向話題正夯,呂副因為被許信良拜訪,也發表了一下意見,可是卻不小心中槍,出現了以下的報導:

施明德籲蔡出櫃表勇氣 呂:有道理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chen198720110418175807

前副總統呂秀蓮看完投書,咀嚼咀嚼,認為施明德講的挺有道理。前副總統呂秀蓮:「當國家領導人,本來就相當程度要透明的,所以我不認為有侮辱,也不認為這需要同情,就坦然說清楚,也沒什麼不好。」


雖然重點真的不是呂副,不過再看到公視較完整的新聞畫面之後
                                                                               
又另外找了一些片段,才發現T台這則新聞做的真是藝術阿!!!
                                                                               
                                                                                
從公視的片段    http://0rz.tw/grx30
                                                                               
還有這個完整的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RqVmObdyo
                                                                                
中評社的報導    http://0rz.tw/LiJlK
                                      
大概可以拼湊一下

問到施的發言,呂好像在參加研討會一樣先summary一下
                                                                                
呂:

「我也是剛剛才看到他今天發表的論點,如果當初就這樣義正詞嚴的先告訴大家他的想法的話,也許整個社會會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他的話語,不過他是先把大家搞得雞飛狗跳,吵的雞飛狗跳以後,忽然今天講出一點道理來。所以我是還在咀嚼今天這篇文章,他的真正用意是什麼。」

「他好像也是說:我不認為性向是不對的。所以我才覺得說就坦然說清楚,也沒什麼不好,如果是這樣境界更高。」


記者問到小英是否會得到同情票的事
                                                                               
                                                                                                                                                               
呂:

要當國家領導人,本來就相當程度是要透明的,所以我不認為這個有侮辱,也不認為這個需要同情,否則你只要同情一個人.....這個也是有問題的。如果這是非常坦誠....所以我覺得(性傾向)*這是上帝的事功,我們面對上帝的事功,大家都要欣然承認就好。」
                                                                               
組合了上述的文字後,就變成報導中的
                                                                               
                                                                               
前副總統呂秀蓮看完投書,咀嚼咀嚼認為施明德講的挺有道理。前副總統呂秀蓮:「當國家領導人,本來就相當程度要透明的,所以我不認為有侮辱,也不認為這需要同情就坦然說清楚,也沒什麼不好。」

                                                                               
                                                                               
其實如果從報導影片中(http://0rz.tw/ADS5r )來看,還會發現有剪的感覺
                                                                               
不過文字化以後就毫無破綻阿!!!!
                                                                               
                                                                               
把問題跟前後文完全剪接組合之後,得出跟原意完全相反的報導,
                                                                               
這項絕藝自從金曲龍虎榜的雞同鴨講停播之後,我已經好久沒看到了阿!!!!!
                                                                                
                                                                              
                                                                               
*括號中的字是公視新聞報導的字幕補的,不過呂副在第二個連結中的影片檔說
                                                                                
「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隱私權,性向是上帝的事功,當事人都不必負責任。」

所以我想那個補完應該是沒有問題。

最後順便回味一下雞同鴨講吧XD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嚇阻、功利主義的道德兩難

哲學大師Michael Sandel在哈佛開的通識課:”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一直都是全校最多人選修的一門課。很難想像一門討論正義、平等之類道德原則的課會這麼受到歡迎。隨著網路時代到來,我們這些沒機會上哈佛的人終於有機會透 過開放式課程一窺其魅力。

結果發現,Sandel除了上課有趣之外,最觸動人心的恐怕是那些看似抽象的道德哲學問題,事實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例如說第一集 (堂課) 裡面的Trolley Car Problem, 就是哲學中經典的論功利主義方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dfcR-8hEY

他的故事是這樣的:「你是一個軌道車的司機,你的煞車壞掉了,車子正快速地行駛,軌道的盡頭有五個工人正在施工,撞上他們會讓五個人都死掉。不過在撞上他們之前,還有一次轉彎的機會(方向盤沒壞),只是另一條軌道上,也有一個人站在那裡。如果是你,你會轉彎嗎?」

Sandel請台下的學生們用舉手的方式表達意見。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轉彎,原因很簡單:轉彎只有一個人死,同時可以救五個人。接著他又講了另一個故事。

「這次你是一個站在高台上的旁觀者。煞車壞掉的軌道車又來了,上面沒有司機,也沒有辦法轉彎,眼看著要撞到那施工的五名工人。不過這時候你旁邊有個胖子,他身軀龐大,你只要把這個胖子踢下去,就可以阻擋住軌道車。胖子會死,可是那五個工人可以活下來。」

再度投票,但這次選擇踢胖子下去的人卻是少數。

為什麼?剛剛的5>1原則不再適用了嗎?

同樣相近、更誇張的故事是這樣:

「同時送來了六個病人,只有你一個醫生在。五人輕傷、一人重傷。你可以選擇治好那五個人,可是重傷的那個人會死。或是你可以救活那個重傷的人,但五個輕傷的人會因為延誤治療而死,如果你是醫生,你要救誰?」

當然,多數人都選擇救五個人。

「現在有五個分別需要不同器官移植,卻等不到器官的垂死病人躺在病床上。另外來了一個看感冒的病人,而且他睡著了!作為醫生的你有兩個選擇,趁感冒的那個人睡著把他的器官分別摘出來分給五個人(當然他就死了),或是搖醒他,把他治好,讓另外五個人死去。」

同樣地,幾乎沒有人選擇要摘除無辜者的器官,即使同樣是5>1.

Sandel解釋說,這種道德直覺事實上顯示了我們在作類似的選擇時,並不只是考量純粹的效益與後果。確實在某種情況下,我們使用功利主義的方式來衡量,我們因為5>1而選擇犧牲那一個”1”。

但 當我們對於推那個胖子下去或摘除感冒人器官感到猶豫,決定不這麼作,即使這個行為可以救五個人時,其實顯示了一種categorical(我不會翻)的道 德原則。亦即我們考慮該行為純然的動機,而不是效益。我們認為這就是錯的,”categorically wrong”. 即使是為了拯救五個人,殺掉一個無辜的人也是錯的。

事實上關於死刑的嚇阻議題也呼應了這個道德爭論。假定死刑有嚇阻力,而且大大超越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也就是不可取代、唯一的刑罰方法。(目前是沒有人能夠證實這件事),那麼這個議題就可以放到上述的脈絡中討論。

我們基本上接受「人都可能犯錯,法官也是人,法官也可能犯錯」這樣的論點,也就是再怎麼樣精進這個系統,也會有錯誤的可能(當然我不是主張不必改進)。那麼回到上述的故事中,我們要問的是,一個社會是否應該允許用n條因誤判而死的無辜人命,來拯救A條(A>n)人命?


PS1: 不過這個論證不代表我認為嚇阻在邏輯上有說服力,只是要說明即使邏輯上嚇阻可行,道德上也未必應該被接受。

PS2: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會在trolley car problem中選擇不推胖子下去、也不去偷摘感冒人的器官。但是在死刑立場上還是認為應該要接受誤判的可能而保持嚇阻力。我猜也許是因為多數人並不會有 接觸法庭的經驗,所以會認為自己進入那個被誤判場景的可能性太低,但是或多或少都可能遇到壞人,換句話說,是恐懼而不是正義;或者,是認為誤判的可能性極 低,嚇阻的效果極高。殺一人救五人不能被接受,但是殺一人救五千人也許就能被接受。關於這點,我直覺上會認為以台灣司法系統的能力,我們恐怕低估了誤判的 可能。另一方面,在受包青天影響很大的民族記憶下,大概也高估了死刑的嚇阻能力。

鐵拳無敵孫中山與再世霸王袁世凱的愛恨情仇

國民黨版本的歷史課本一向是極佳的架空小說。

在一定的歷史大事節奏中,運用不同的解釋名詞以及刻意忽略某些細節,就能成創造出比黃易還全面的架空小說。只可惜我們偉大的教師們沒有看出他的文學價值,反而認真的當歷史課本教,不僅使其變得枯燥乏味,更大的問題是:那真實的歷史故事去哪了?

在這個悲劇之下,身為民國四大高手之一(註一)的袁世凱也只能無奈的當一個歷史丑角,變成一個想當皇帝又失敗的胖子傻仔,一點高手風範都不剩。

如 果按照國民黨的課本解釋民國誕生這件事,大概就是很簡單的三句話:武昌起義->各省響應->清帝退位。不過故事並沒有這麼無聊。武昌起義之後 雖然確實有各地響應,不過清帝國哪有這麼遜炮,一下就宣告打完收工。有人造反當然開始準備落人打回去,不過這時候手上剩下的北洋新軍都是袁世凱的人,只好 再重新請他出山(註二)。不過舊恨加上新契機,袁世凱在長官的招集令下,還先裝病唉唉叫,要東要西之後才決定重新登場。

袁 一登場就叫馮國璋跟段琪瑞備妥人馬準備幹架,同時還寫了封信給革命黨的武漢頭人黎元洪暗示也是可以講和的。黎一看人家雖然不一定夠狠、義氣但兄弟顯然很 多,就回了封信給袁世凱說:「艋舺開一個堂!你就是堂主」,ㄜ不是,應該是「你把滿清弄倒,你就是總統」(意思差不多嘛)。之後馮國璋率領的北洋軍又再狠 狠的搥了革命黨一拳(不過袁適時叫停,沒有攻下武漢)。雖然是袁自己叫停的,不過他倒是一直回頭恐嚇朝廷,說革命黨超可怕,我看我們這下要完蛋了!!

但 真的覺得可怕的是革命黨人,這時候的革命黨本身還是一盤散沙,各派系互看不爽,不過大家心理知道,要真打下去,就算團結一致也不是袁的對手。於是眾人開始 發起一人一信擁袁倒清運動,連黃興都願意接受讓袁當總統。這麼一來就幾乎大勢已定,袁世凱順利的在兩股勢力中靠著自己的軍事力量爭取到最大利益。

(孫文:我呢,我怎麼都沒戲)

是 的,身為民國最強的嘴砲王,這個以大砲為名的男人怎麼會沒戲分呢。袁世凱雖然強,不過實在是老派,他的東倒西歪戲碼總是要演個好一陣子。不過這時候南方的 革命政府也不是沒事幹,還是一步一步的再推行政府組織。一開始他們打算先選個大元帥,結果黃興跟黎元洪背後的勢力戰的勢均力敵,不分上下。後來正要弄個臨 時政府的時候,比兩人更孚人望的孫文回來了,更重要的是,江湖謠傳他帶了一堆錢回來阿!!!!這對當時窮的快被鬼抓去的革命政府(註三)來說簡直是天上掉 下來的禮物,不過眾人引頸期盼的這個革命軍明星一回來竟然說:「林北謀炸錢」。不過我們孫大炮的原句是:「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就在 這個感人熱淚的金句之下,孫文當選臨時大總統,組成臨時政府,但是他不忘寫信告訴袁世凱說:我暫代而已,隨時可讓位。

這個 臨時政府著實又窮又妥協,除了革命黨各派相互妥協之外,連弄死秋瑾(對,課本上那個秋瑾)的清國地方官都有個位子,也可見當時孫的勢力有多薄弱。總之另外 一邊的袁世凱看頭香被插走,開始覺得這齣戲該收個尾了,就誘騙太后說你們乖乖退位,每年有錢領,還可保著尊嚴。太后娘娘因為長期被袁世凱嚇說孫文有三頭六 臂,想想怎麼打手都不夠,只好同意皇帝退位。只是她想到這悠久的清帝國竟然在自己手上結束,不禁難過地哭了起來,不過往下一看赫然發現在殿下的袁世凱也開 始哭,還哭得比老娘利害!!當時還是小鬼的皇帝後來回想起來,大概還是搞不清楚兩邊怎麼會突然開始眼淚battle吧。於是這齣由老派演員主演的狗血劇在 眼淚中落幕後,清帝國到此才正式打完收工。

孫文也就照原先所說,把位子讓給袁世凱。只是再讓位之前還耍了招回馬槍,把政府體制改成內閣制,惡搞了一下袁世凱。不過手上沒槍沒炮的,這也就只是惡搞一下而已了。

結果說到底,推翻滿清的是袁世凱阿!!!!

註一:四大高手分別為鐵拳無敵孫中山、再世霸王袁世凱、天魔傳人毛澤東、穿林北腿蔣中正。

註二:袁世凱沒多久前才被攝政王載灃解除所有職務,他一看苗頭不對就先裝病回家。是的,他要當官也生病,要辭官也生病。

註三:臨時政府夭壽窮的情況非常誇張,胡漢民有一次聽孫文的命令去拿錢,結果裡面剩十塊(銀元)。

[亂寫] 關於 "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 Ronald Dworkin

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 Ronald Dworkin

Dworkin大師是1931年生的,也就是說他出版此書的時候是76歲,今年(2011)他仍有新著問世(Justice for Hedgehogs),光是這種一輩子都沒有停止思考的精神就令人敬佩。

“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是基於美國政治中藍營(民主黨)、紅營(共和黨)強烈的分歧與不可妥協的黨派政治,導致國家面臨強大的對立危機而生。不過除了基本對立以 外,Dworkin覺得不合邏輯的是對立迫使了二元化的社會分歧線出現,他認為「厭惡同志婚姻的人同時也痛恨累進稅率」是來自於政治說服之後的結果。同樣 的問題有來自不同背景的研究,不管哲學的後結構或是社會分歧等路線。但是Dworkin以一個完全符合他風格的方法著手,他要針對各種大的社會爭議提出他 認為合理的解決辦法。不意外的是,他認為這些解決辦法都是植基於一個重要的開始,也就是所謂共通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他認為在二元對立的社會中,是存在 的共通基礎的。

這兩個原則是來自於人性尊嚴的基礎,他們分別是:

1.      內在(固有)價值(intrinsic value)原則: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種特別的客觀價值,關係到人生命中的潛能。我們會認為這些潛在的能力或可能性被實現是好的,被浪費是不好的。同時 生命的成功跟失敗也不會只跟當事人有關,這樣才有重要性,每個人都有理由渴求成功並哀惜失敗。

2.      個人責任原則(personal responsibility):人有實現成功人生的個人責任,不過當然是可以自行判斷何種人生是成功的。他可以順從任何來源的需求,但必須是自己的決 定,反映出個人考慮後的判斷,這種判斷是個人對自己生命如何履行的神聖責任。

從這個邏輯出發,他在這本小書中討論了恐怖主 義與人權、宗教與人性尊嚴、稅制與政府正當性等龐大問題。以本書的篇幅來說實在是非常驚人,雖然很多議題作者在其他著作中討論過,他也不忘以註解的方式放 大絕說「這論證很複雜,我在別處寫過了,這裡不談」。不過簡明扼要、邏輯嚴謹的論證還是非常符合Dworkin一貫的風格。

宗教與恐怖主義之於台灣社會是比較遠離脈絡的。不過社會公平正義議題與政府正當性的部分倒是十分值得吾人思索。

再 討論稅制之前,必須要先考慮到所謂的「公平正義基礎」、「政府的正當性」以及「政府責任」問題。首先從兩個原則之中的固有價值原則出發,如果每個人的生命 都有一樣的固有重要性,那顯示了我們不能以蔑視別人人生的那種輕蔑態度來對待他人,也就是必須對他人有某種程度的關心,不過並不要求必須以對待自己、家 人、朋友等的同樣關心程度對待別人。

而一個政府擁有強大的權力去直接規範處於社會中個人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使用軍隊及警 察這種壓迫性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定要在道德上站得住腳,進一步的說,政府必須要具有政治正當性。而正當性要如何獲得呢?一種看法是政府必須要保 持各種面向的正義才有正當性;另一種則是人民的同意做為正當性基礎。並且因為上述兩種理想型的不可得,而產生略為縮減的相似模式。

Dworkin 認為理想型的標準太過嚴苛,但是降低標準的模式會讓說服力減低,所以應該由他提到的兩個原則出發,正當性的來源應該是政府要平等的看待與尊重每個人的人性 尊嚴,承認每個人生命的同等重要性,接受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責任,並且做出一致的行為去治理人民,那麼政府的正當性才能成立。所以對一個被歧視的群體來 說,政府的正當性是不存在的。但是相對來講,如果一個政府可以保持大部分的層面都擁有正當性,那麼因為少數政策決定對政府實行全面性的公民不服從,就很難 具有道德上的高度。但是如果是針對該政策的抵抗,那政府就很難站得住腳。

處理完政府正當性這塊,就必須要進一步處理的則是 政府責任的部分。Dworkin認為保守主義者或是古典自由主義者經常崇尚的小政府、放任主義並不能夠完全保證上述原則的實踐。因為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 都會影響每個公民生活時所能使用的資源。也就是說,除了個人能力、選擇、運氣、時間等等經濟變數以外,政府所作為跟不作為、法律、政策等政治變數都對人民 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如果即使大家同意最小政府的型態,在現代民族國家中是無法做出任何政治決定的。那麼如果我們選擇了一個權力較大的國家,則這個國 家與政府就不能棄人民於不顧。

當政府「干預」人民的生活,特別是經濟上的生活時,常見的批評首先是指這是共產主義化,想要 把所有的人平等、均富。不過這個議題上幾乎沒什麼好討論,因為不管是保守或自由派都沒有這樣的論點。Dworkin認為這本來就不可行,因為最後結果的齊 頭平等會造成人的行為與經濟結果脫鉤,或是完全由政府指導經濟行動的計劃經濟,都會違反了「人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原則。但是如果用效率較佳、整體經濟成果 較高來合理化貧富差距拉大的政策是不能接受的,他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他真的很愛舉例):「如果買一間最大的房子,卻分配給其中最小的孩子黑暗而過分狹小 的臥房,是不能夠顯示出對所有家庭成員一致平等的關懷的」。

不過對於Rawls的對最差處境者補償的第二原 則,Dworkin認為有其缺漏,因為這種補償把個人選擇與個人命運的關係切斷了。因運氣及天賦而帶來較差的處境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個人選擇與 責任這部分,事實上這也是右派經常批評左派的論點:為何我要拿辛苦工作的所得納稅養好吃懶作的人?為什麼他們不能自己負起人生的責任?

因 此Dworkin認為如果在事前平等(例如改善危險的工作場域、對可能的傷害與疾病提供的保險)比起事後平等(例如改善那些因意外殘疾的人之生活以及照 顧)還更好,因為事後平等太難排除因自己經濟選擇而產生的後果。所以一個理想中偏向保險的稅制系統是被他認為較為有效而公平的。當然由於有些人比較沒有 錢、遇到不幸風險的機率不均、或是天生就要依賴這個「保險制度」而造成這個事前平等保險制度不如一般所知的保險,不過考量到假定在原初起點相同的情況下, 一般人都會認為如果未來收入較高,可以付出較高的「保費」來保證自己可能遇到的風險,那麼這樣的不完美就可以透過累進費率的方式來彌補。

這 本書基本上是自由派大師對保守派論點的批判以及挑戰。他所抱持的信念是他認為兩原則是不論保守跟自由派得以立足的基礎,因此從這個原則推出去的各種議題最 終也應該得到相近的結論。不過是否每個人都接受這樣的原則呢?與保持著家父長心態的社會與政治文化恐怕就難以對話了,至於他不斷強調的自由選擇與負責的部 分恐怕也會受到後結構主義者的強力挑戰。不過就一個政策產出的原則來說,倒是極為具體而值得參考,尤其是強調人們的決定必須是詳細思考後的決定,而且必須 要負起責任這點來說,倒是跟Arendt對惡本質的解讀遙遙呼應阿。

少女時代買票記

本文宅氣可能衝天,viewer discretion is advised.

要買一張少女時代演唱會的票有多困難呢?

之前要加入這個會員又要加入那個會員(五樓眾只有大支成功申請),最後要跟大家一起守在電腦前等阿等阿。

主辦單位還先辦了兩次公測來測試流量。

但粉絲們還是在開賣的十二點時,瞬間消滅了年代售票系統的網頁,

於是他們決定修復完的下午四點要同時開放網路跟現場端點買票


原本是期待林大嫂用僅有的帳號幫我們這「三宅一嫂」團在網路上買,

但既然流量炸開,於是我跟大支兩個人去現場端點買買看。

雖然大支叫我快點出門,網路上說有人在排隊領號碼牌,但我怎麼也不相信樹林有這麼多粉絲....

還一面想說:"糗了,要怎麼跟店員解釋我要買少女時代演唱會"

就在我把恥力技能點滿,鼓起勇氣走進金石堂時,

 已  經  有  大  概  2  0  人  以  上  的  排  隊  人  潮  了

而那時候離開賣還半小時吧。

太無聊的我就開始觀察排隊的人,

裡面有阿宅(廢話)、國中小女孩(好像是為了哥哥來排隊)、國中女生的媽媽(孝順)、還有大概2x歲的女性

男女比大概是六比四,有點驚訝。

不知道誰先開始說話,可能現場宅力場太強,大家就自然的開始聊天。

「你幾點開始買票的?」 「對阿超爛的,我也都登不進去」 「我上次去大韓流如何如何」「你要買多少錢的」「我已經準備了很厲害的望遠鏡」

(這..賞鳥嗎)

大概3點55分開始,一群人開始很焦躁,電話一直打。

「ㄟ我朋友說他們在台北已經開始賣了」 「(拿出手機上網)好多位子都賣掉了」

(害我還打給大支問問看情況)

回頭看看連我後面都又在排了十個人以上吧。

四點一到,櫃台小姐跟排第一個的那組人開始拼命的點網頁,想要買票。

後面的人竟然呈現雙掌合十、是雙掌合十的祈禱狀啊!!!!!!

大概過了五分鐘卻還是很不順利,這時候我的電話響了。

這禮拜剛好回嘉義的林大支找了一個偏僻的地方買票,只有他一個人去那邊買,然後就順利的買到了。

「ㄟ,我買到票了,科科(好像真的有講科科欸)」

我在電話那頭驚訝的說「你買到了」,大支還說我會被旁邊的人揍。

掛了電話以後,大家開始面帶感傷的問我到底朋友是怎麼買到的。

解釋完畢(他們好像更焦慮了),我只好囂張的說"各位同好那我就先撤退了,祝你們順利"

在我踏出書店大門時,正好他們點進去網頁可以買了。

這時我竟然聽到掌聲,是掌聲阿!!!!!

想不到排隊買票的經驗比買到票還有意思。

太荒謬而有趣了,故記之。

[溫馨] Report: Griffey slept in clubhouse

http://sports.espn.go.com/mlb/news/story?id=5178137

Report: Griffey slept in clubhouse

那個...小葛瑞菲在更衣室睡著了

Though he may be 40 years old now, sometimes "The Kid" needs to sleep.

雖然已經是40歲的阿伯,綽號the kid的他還是有優良的睡午覺習慣(誤)

Seattle Mariners star Ken Griffey Jr. missed a chance to enter an unspecified game last week as a pinch hitter because he was asleep in the clubhouse,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Tacoma News Tribune.

西雅圖水手隊的看板球星小葛瑞菲,在某場比賽需要他出來代打的比賽中缺席了。據報是因為他在更衣室...睡...著...了....

When pressed following the game as to why he had not used the left-handed slugger as a pinch hitter, Mariners manager Don Wakamatsu was evasive.

當總教練若松被問到為啥沒有派這位左手強打代打時,若松突然變成馬皇了。

But according to two unnamed younger Seattle players who are both fond of Griffey, the future Hall of Famer had fallen asleep.

但是根據某兩位年輕球員爆料,這位未來的名人堂球員其實是睡著了。

"He was asleep in the clubhouse," one player told the Tribune. "He'd gone back about the fifth inning to get a jacket and didn't come back. I went back in about the seventh inning -- and he was in his chair, sound asleep."

爆料人A說:五局的時候,他說他要回去拿件外套結果就沒回來,後來我七局回去的時候發現他在他的椅子上睡著了。(好阿伯的行為)

The second player, who is reported to know Griffey better, claims the scuffling slugger has had difficulty sleeping at home.

爆料人B平常據說跟小葛的感情比較好,他說:是因為葛大大在家裡睡不著啦

"He doesn't sleep well at night, he's away from his family, he's comfortable in the clubhouse," he told the Tribune. "They could have awakened him."

「他沒跟家人一起,自己睡覺晚上都睡不好,其實直接叫醒他就好啦。」

老虎五隻亂入:我也有一個人睡不好的問題

Griffey is batting .208 with just five RBIs for a last-place Mariners club that has struggled mightily in trying to get runs across the plate this season.

小葛目前為止只打出.208跟五分打點


下面的第一則網友回應也相當趣味:

To be fair, who wouldn't fall asleep at the m's games recently?

林老師勒,最近水兵的比賽誰看了不想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