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鳥籠公投的算盤


 最新的台灣指標民調顯示,若有核四公投,有近六成的民眾反對繼續興建。假如在正常民主國家,這樣的民意早就讓民選政府知道順應民意停建核四。但是國民黨政府竟然有辦法又要繼續蓋核四,又要博得傾聽民意的美名。而能讓他們可以通吃的,正是這部畸形的鳥籠公投法。以現在的公投法規定,必須要有超過總選舉人口的半數出來投票才行,相對來說支持續建就簡單多了,只須要坐在家中不投票即可。也就是說,這六成支持廢核四的民意,必須要有八成多,甚至九成的人都出來投票,才能夠阻止核四。雖然表達自己的意見也是公民責任,但投票當天有事無法參與的情況也所在多有,而這正是江內閣有恃無恐的原因,也是民間團體與在野黨呼籲要修改公投法的最大理由。

然而做為一個政治學者,江院長的對降低門檻的回應則是讓人無法接受。他說公投是用來補代議政治的不足,是一種例外。這與事實完全不符,從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來看,代議政治才是因為直接民主受限於國家規模與行政效率,所產生的替代品,而公投之於現代民主國家,更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光是2012年,美國加州就透過與選舉合併舉行了十個公投議案,這怎麼是例外?有些人說把門檻降低,會使得激進少數決定重要議題。其實正因門檻降低,人們為了不讓激進少數決定重要議題,才會有動機出來投票。

2001年因為停建核四,陳前總統差點被罷免,當時社會對核電的感覺普遍還不那麼強烈,以至於民進黨屈服在對手脅迫下。2012年的總統大選,主張擁核的馬英九也順利連任。但隨著核能神話一個個被解構,社會終於漸漸了解,核能不但不便宜、不環保,更是非常危險的選擇。而這正是公民投票的重要之處,最新的民意現在認為不該繼續蓋核四,而公投正是展現民意又有法律效力的方法。只是在鳥籠限制與政治算計下,如果無法修改公投法。反核運動就必須全面結盟,並且更努力說服社會。在高門檻限制下,只有六成的支持不夠,必須要擴大支持基礎,才能為台灣打贏這場生存之戰。

本文刊登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today-o6.htm

台日棒球親善之外的共同問題



最近網路上廣泛流傳的日本節目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4zkM4PFak)介紹了台灣與日本藉著棒球所展現的親善關係,令很多人感動。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的棒球發展一直以日本為目標。好的選手都是以挑戰日本職棒作為最高殿堂,二郭一莊是那個時代的傳奇。職業棒球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很多日本教練的身影。高中棒球更曾以台灣甲子園作為號召的口號。即使到現在,台灣的棒球術語多還是用日語發音的外國語,而教練們也仍然喜歡觸擊戰術。只是,台日棒球分享很多共同的經驗,但也有共同的問題。

台灣的球員(特別是投手),常常受傷病所苦。韌帶置換手術(Tommy John Surgery)幾乎要寫在所有台灣旅外球員的球探報告裡。從郭泓志、曹錦輝,到陳偉殷、羅嘉仁等等數不盡的「台灣之光」,都難免動刀之苦。

追根究底還是選手被過度使用的問題。越強的天才投手,可能高中時就有過度的工作量。以前很多人都會說,日本的投手也同樣投的很多,但是都沒問題,可見是我們訓練不夠之故。松坂大輔高中時甚至有完投17250球的紀錄。但隨著越來越多日本投手向大聯盟挑戰,我們終於發現當面對更高層級的打者時,帶著傷威力減弱的日本強投再也無法壓制打者,也要走入開刀房。「平成怪物」也是人,也會受傷。受傷不再是練不夠,而是操過頭。

美國棒球界有一句術語,叫說「沒有投手新秀這種東西」(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pitching prospect, TNSTAAPP),意指投手易受傷的脆弱性,會使得投手新秀在養成時,失敗的機率很高。更因為如此,怎麼保護脆弱的他們就更顯重要。像這次的經典賽,大聯盟規定一隊必須要至少帶13名投手(也增加總名額到28),並且限定投球的數量與休息天數,就是貫徹這種保護投手的哲學。而這正是台日球界都應該要謹記在心並努力實踐的方向。

另一個台日共通的問題,是棒球隊中的體罰問題。承襲日式野球的球隊倫理,台灣球隊中教練跟學長的地位一向很高。球隊的倫理對於球技傳承有好處,但是如果管教演變成肢體的體罰,實在已經難見容於現代。日本西武獅隊的超級新人菊池雄星就曾經被二軍教練毆打,最後西武明快的將施暴的教練解約。台灣過去也有基層棒球教練毆打小選手的著名案例,兄弟象隊也剛因為「鐵拳」事件撤換總教練。關於球隊中的體罰,退休後到早稻田念書的前巨人軍名投桑田真澄就選了這個題材當論文主題,他認為體罰不但對選手的養成沒有幫助,而且顯示了指導者自己的不夠認真。日本球界有這樣的反省能力令人欣喜,我們也希望台日棒球親善之餘,也可以攜手進步,改善共同問題。

本文的刪減版刊登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21/34901262/%E5%8F%B0%E6%97%A5%E6%A3%92%E7%90%83%E7%9A%84%E5%85%B1%E5%90%8C%E5%95%8F%E9%A1%8C%EF%BC%88%E7%8E%8B%E6%B3%95%E6%AC%8A%EF%BC%89

台灣棒球的悲劇循環可否停止?



台灣代表隊首度闖入經典賽八強,不只台中洲際棒球場連續爆場,連收視率都創下有線電視史上的新高紀錄。棒球再創榮景固然令人開心,不過若仔細回想過去十幾年的棒運發展,卻像棒球之神在惡作劇一樣,有著惡夢般的循環。

這個循環都始於振奮的國際賽勝利,然後人氣被引導至國內職棒,進而帶動三級棒球發展。但職棒季賽結束後,簽賭打假球的消息就一波接一波出現。而檢調單位像化療一樣,開始大規模清洗打假球的病徵。很多被抓的球員確實罪有應得,但也有像陳峰民這樣的例子,球員生涯就這樣被颱風尾掃到,再也不能繼續。之後則是長長的低潮期,還有一連串的國際賽慘淡敗績。但振衰起敝的棒球英雄依然一代接一代,從陳金鋒、郭泓志、林智勝到現在的陽家兄弟,他們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蹟,使得台灣的棒球發展重新攀上高峰。可惜這樣的循環,總會再度往下走,而這樣的戲碼在這十年內也演了好幾回。

在這個過程中,台灣的棒球倒也有變與不變。變的是旅外選手帶回來的現代棒球觀念,他們展現了力量、速度、防守及選球等現代棒球十分重視的元素,可喜的是,這次包辦中心打線的中職頂級打者們,表現的也毫不遜色。不變的則是教練們仍迷戀上世紀的小球戰術,不管國內外的棒球統計都告訴你(甚至只要稍微google都能找),犧牲觸擊會造成得分的期望值降低,甚至連得一分的機率都降低時,教練們還是可以繼續下達自殺戰術,浪費珍貴的出局數。這點倒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球迷們雖不期待老派教練們都看得懂棒球統計,不過這可是轉開電影台就可以看到電影「魔球」的時代阿。

作為球迷,我們其實也有一些責任。要擺脫人家譏笑說「國球不是棒球,而是贏球」的說法,我們除了持續關心這項運動外,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我們可以進場看球,支持大方、願意投入的球團,讓更多企業認為這是值得做的事業;另一方面也要對小氣的球團發出怒吼,讓他們知道一個季賽最有價值球員只能加薪八萬是不對的,就像當初打壓球員工會是不正義的一樣。中職球員的平均退休年齡比競爭更激烈的美日職棒還低,顯示了球員們工作前景不確定的集體現象。不確定感就容易使人挺而走險打假球。只有使球員的職業生涯有符合身價的合理報酬,同時輔以「真正的」打擊簽賭集團,棍棒與蘿蔔同時使用,才可能使悲劇的循環從此終止。

本文刊登於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30308/34874055/%E5%8F%B0%E7%81%A3%E6%A3%92%E7%90%83%E6%82%B2%E5%8A%87%E5%BE%AA%E7%92%B0%E5%8F%AF%E5%90%A6%E5%81%9C%E6%AD%A2%EF%BC%88%E7%8E%8B%E6%B3%95%E6%AC%8A%EF%BC%89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我們其實是禍福與共的一群人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在台北車站以集體臥軌、癱瘓鐵路疏運的方式,向政府抗議,因為理應照顧勞工權益的勞委會,竟然向這些年邁的長者追討所謂的「貸款」。

       十幾年前,這些工人被工廠惡性倒閉,四處求償無門,只好向沒負起監督企業退休金提撥責任的政府展開抗議。當時政府用「關廠失業勞工就業促進貸款辦法」的方式 解決問題,結果政府不但無能向這些惡質老闆討個公道,竟然要向這些弱勢勞工要錢,甚至提起訴訟。經過多次總統府前的抗爭與協調,勞委會還是只提出一個勞工 們無法接受的排富方案。年關將近的今天,勞工們還是只能繼續抗爭,躺在鐵軌上。

        當然,很多因此被耽誤了回家時間的通勤族一定覺得很不高興, 被影響到的也許還有值班的警察及台鐵員工。但是我們也得想想,這些人難道只是無理取鬧嗎?我們經常抱怨被資方壓榨,低薪、長工時、職場霸凌;同時我們羨慕 外國可以有很好的工作條件,工時短、休假多,連薪水都比較多。可是他們的條件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不,那都是爭取來的,是靠著罷工、抗爭得來的。

        罷工跟抗爭當然會帶來不方便與麻煩。但若不是這樣,怎麼能逼老闆們上談判桌,怎麼能逼政府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若你也是勞苦大眾之一,當看到別人抗爭時,請 忍耐一下,不要說風涼話,不要說他們「擾民」,因為他們爭的不只是他們自己的權益,其實也是我們的。我們這些勞動者,其實都是禍福與共的一群人,若不能團 結立場,那就只有被忽視與各個擊破的下場了!


本文同時刊登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6/today-o1.htm
 

台中補選教我們的事



台中補選後各方解讀不斷,但最不可思議的,當屬認為這是罷馬行動失敗的看法。若馬英九因素在這次選舉中對顏家是正面的話,選前之夜站在台上的就不會是王金平,而是更該在場的馬英九主席;若馬總統不是票房毒藥,做人周到如標哥,怎會不感謝總統,反而稱「大環境」不好,勝選靠的是他顏家多年的在地服務。

即使計入投票率因素,顏家此次所拿的票也比上次萎縮許多,在地服務的因素沒有改變,差別也只是老爸換兒子而已。這中間少掉的正是因為馬總統績效不彰,使這區藍綠差距從20%變成不到1%。也因此,補選的勝利並不是國民黨的勝利,而是顏家艱苦的守下地盤。

很多人認為民進黨應該加強在地服務,才不會老是差最後一哩路,深耕基層當然重要,只是我們不能忽略是,當候選人只打服務牌就能鞏固基層勢力時,其實是政府對人民的服務十分不足。正因為政府沒有做好,才使得在地服務顯得格外重要,而這些服務的提供者最後享受到民眾用選票做出人情回報。

都市人常對這種模式感到不解,但我們可能忽略的是,在某些地方,當遇到需要法律諮詢的事務時,舉目所見竟找不到律師與可諮詢的資源;路燈不亮很久,反應後卻不見解決;農民需要灌溉的水源、收成完市場價格不好時,都需要地方的水利會、農會幫忙;甚至當弱勢要申請社會救助與福利,也還要跟政府有一番往來拉鋸。而這些都不是都市人想像中,打通1999就都可以解決的問題,反而都要靠所謂的地方服務來完成。

其實以服務做為選舉訴求並不稀奇,但只打服務牌還可以有如此成績,其實凸顯了台灣區域發展、甚至直轄市內的區域發展都出現嚴重失衡不均的問題。有些地方資源的可及性與普及性都遠遠不如都市,也使得「地方服務」變得這麼重要。光是以社會福利支出來說,台中市一年的支出不到北市的四成,台東縣更是則是只有可悲的4%。就算直轄市間已經是兩個世界,直轄市與其他縣市,更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這種資源分配不均,一個台灣好幾個世界的狀況,恐怕更是這次補選後,我們必須注意的問題。尤其在所謂北北基合併的構想之後,大者衡大,不均狀況更趨嚴重。政治上國民黨靠著有優勢的北部及攏絡地方的頭人,可以繼續掌握政權,但背後付出代價的,則是天龍國外的居民,以及高房價下,逐漸被趕出首都圈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