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台中補選教我們的事



台中補選後各方解讀不斷,但最不可思議的,當屬認為這是罷馬行動失敗的看法。若馬英九因素在這次選舉中對顏家是正面的話,選前之夜站在台上的就不會是王金平,而是更該在場的馬英九主席;若馬總統不是票房毒藥,做人周到如標哥,怎會不感謝總統,反而稱「大環境」不好,勝選靠的是他顏家多年的在地服務。

即使計入投票率因素,顏家此次所拿的票也比上次萎縮許多,在地服務的因素沒有改變,差別也只是老爸換兒子而已。這中間少掉的正是因為馬總統績效不彰,使這區藍綠差距從20%變成不到1%。也因此,補選的勝利並不是國民黨的勝利,而是顏家艱苦的守下地盤。

很多人認為民進黨應該加強在地服務,才不會老是差最後一哩路,深耕基層當然重要,只是我們不能忽略是,當候選人只打服務牌就能鞏固基層勢力時,其實是政府對人民的服務十分不足。正因為政府沒有做好,才使得在地服務顯得格外重要,而這些服務的提供者最後享受到民眾用選票做出人情回報。

都市人常對這種模式感到不解,但我們可能忽略的是,在某些地方,當遇到需要法律諮詢的事務時,舉目所見竟找不到律師與可諮詢的資源;路燈不亮很久,反應後卻不見解決;農民需要灌溉的水源、收成完市場價格不好時,都需要地方的水利會、農會幫忙;甚至當弱勢要申請社會救助與福利,也還要跟政府有一番往來拉鋸。而這些都不是都市人想像中,打通1999就都可以解決的問題,反而都要靠所謂的地方服務來完成。

其實以服務做為選舉訴求並不稀奇,但只打服務牌還可以有如此成績,其實凸顯了台灣區域發展、甚至直轄市內的區域發展都出現嚴重失衡不均的問題。有些地方資源的可及性與普及性都遠遠不如都市,也使得「地方服務」變得這麼重要。光是以社會福利支出來說,台中市一年的支出不到北市的四成,台東縣更是則是只有可悲的4%。就算直轄市間已經是兩個世界,直轄市與其他縣市,更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這種資源分配不均,一個台灣好幾個世界的狀況,恐怕更是這次補選後,我們必須注意的問題。尤其在所謂北北基合併的構想之後,大者衡大,不均狀況更趨嚴重。政治上國民黨靠著有優勢的北部及攏絡地方的頭人,可以繼續掌握政權,但背後付出代價的,則是天龍國外的居民,以及高房價下,逐漸被趕出首都圈的年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