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廣泛流傳的日本節目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4zkM4PFak ),介紹了台灣與日本藉著棒球所展現的親善關係,令很多人感動。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的棒球發展一直以日本為目標。好的選手都是以挑戰日本職棒作為最高殿堂,二郭一莊是那個時代的傳奇。職業棒球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很多日本教練的身影。高中棒球更曾以台灣甲子園作為號召的口號。即使到現在,台灣的棒球術語多還是用日語發音的外國語,而教練們也仍然喜歡觸擊戰術。只是,台日棒球分享很多共同的經驗,但也有共同的問題。
台灣的球員(特別是投手),常常受傷病所苦。韌帶置換手術(Tommy John Surgery) 幾乎要寫在所有台灣旅外球員的球探報告裡。從郭泓志、曹錦輝,到陳偉殷、羅嘉仁等等數不盡的「台灣之光」,都難免動刀之苦。
追根究底還是選手被過度使用的問題。越強的天才投手,可能高中時就有過度的工作量。以前很多人都會說,日本的投手也同樣投的很多,但是都沒問題,可見是我們訓練不夠之故。松坂大輔高中時甚至有完投 17局250球的紀錄。但隨著越來越多日本投手向大聯盟挑戰,我們終於發現當面對更高層級的打者時,帶著傷威力減弱的日本強投再也無法壓制打者,也要走入開刀房。「平成怪物」也是人,也會受傷。受傷不再是練不夠,而是操過頭。
美國棒球界有一句術語,叫說「沒有投手新秀這種東西」(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pitching prospect , TNSTAAPP),意指投手易受傷的脆弱性,會使得投手新秀在養成時,失敗的機率很高。更因為如此,怎麼保護脆弱的他們就更顯重要。像這次的經典賽,大聯盟規定一隊必須要至少帶 13名投手(也增加總名額到28名),並且限定投球的數量與休息天數,就是貫徹這種保護投手的哲學。而這正是台日球界都應該要謹記在心並努力實踐的方向。
另一個台日共通的問題,是棒球隊中的體罰問題。承襲日式野球的球隊倫理,台灣球隊中教練跟學長的地位一向很高。球隊的倫理對於球技傳承有好處,但是如果管教演變成肢體的體罰,實在已經難見容於現代。日本西武獅隊的超級新人菊池雄星就曾經被二軍教練毆打,最後西武明快的將施暴的教練解約。台灣過去也有基層棒球教練毆打小選手的著名案例,兄弟象隊也剛因為「鐵拳」事件撤換總教練。關於球隊中的體罰,退休後到早稻田念書的前巨人軍名投桑田真澄就選了這個題材當論文主題,他認為體罰不但對選手的養成沒有幫助,而且顯示了指導者自己的不夠認真。日本球界有這樣的反省能力令人欣喜,我們也希望台日棒球親善之餘,也可以攜手進步,改善共同問題。
本文的刪減版刊登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21/34901262/%E5%8F%B0%E6%97%A5%E6%A3%92%E7%90%83%E7%9A%84%E5%85%B1%E5%90%8C%E5%95%8F%E9%A1%8C%EF%BC%88%E7%8E%8B%E6%B3%95%E6%AC%8A%EF%BC%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